“热”力十足的中国冰雪经济正持续吸引世界目光。冰雪旅游人气飙升,踏冰逐雪热情高涨,冰雪装备消费增长……在“冷资源”成为“热经济”的背后,是中国多地厚植冰雪优势、释放冰雪红利,对“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为使“冰雪热”持续升温,中国着力高质量培养冰雪人才,不断激发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运动等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活力。
冰雪旅游爆火“出圈”
这个冬天,冰雪旅游火了。
常年往来于北京、哈尔滨之间的闫亮,从去往哈尔滨的高铁客流中感受到了冰雪旅游的火爆。“现在去往哈尔滨的高铁票真是一票难求。”闫亮说,以前,从北京向东北方向开的火车,每到一站多是乘客下车,很少有新客上车。而如今,不仅始发时的客流明显增多,多数人是一坐到底赴哈尔滨游玩,车上还不乏外国面孔。
这个冬天的每一个清晨,当东北早市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时,远道而来的各地游客挤满街巷,品尝美食,品味民俗,感受冰天雪地中的人间烟火;每到傍晚,当圣索菲亚教堂的灯光亮起时,天南海北的“公主”“女王”们身着盛装,抢占最佳拍摄位置,以最美的姿态出镜;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在冰雪大世界中感受“临冬城”的震撼肃杀,在冰天雪地间体验万人蹦迪的激情活力……
作为今冬中国最热门的旅游城市,哈尔滨以丰富的冰雪旅游产品和热情暖心的服务屡屡成为互联网热搜。
不只是哈尔滨,今年入冬以来,中国冰雪消费整体升温。冰雪旅游已成为冬季旅游和冰雪经济的核心引擎,冰雪旅游的诗和远方强势复苏。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4)》称,在政策红利、需求释放和产品创新等因素激励下,中国冰雪旅游市场将迎来大幅度反弹,预计2023年至2024年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游客有望首次突破4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5500亿元。
在中国各地,以冰雪旅游为纽带,涵盖特色餐饮、主题住宿、休闲娱乐、文化演艺、户外运动、医药健康等多业态的冰雪产业链正在延长,不断完善的“冰雪+”模式为持续扩大冰雪消费注入新动能。
在北方,“冰雪+国潮”已深入老百姓的日常休闲旅游中,展现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什刹海溜冰、哈尔滨冰灯艺术、查干湖冬捕、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等一批创新性的传承历史和面向未来的冰雪文化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在内蒙古的最东北端,呼伦贝尔市刚刚举办了一场冰雪那达慕。中外游客在极寒中尽情狂欢,在热情奔放的迎宾曲中围着篝火与牧民共舞,在冰天雪地里开展射箭、摔跤、骑马等比赛项目;在跌破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中,超百名冬泳运动员和世界各地马拉松运动员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2023年12月17日,选手们参加内蒙古第二十届冰雪那达慕的赛骆驼比赛。(贝赫 摄)
在辽宁,“冰雪+温泉”成为冰雪旅游消费的亮点和卖点,滑雪场就在温泉边,游客同时领略冰火两重天。各大旅行社以冰雪引流量,以温泉增“留”量,纷纷推出冰雪温泉旅游套餐。近一个月,辽宁省温泉相关的住宿预订量同比上涨91%。
“中国冰雪经济的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特征日益明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魏国学说,一方面,冰雪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产业链延长,能更好满足群众愈加多元化的冰雪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供给质量进一步增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冰雪旅游精品线路等的示范效应持续释放,带动各地和各类经营主体优化相关设施及服务。
装备制造国货“破冰”
如覆银沙的雪道上,身穿多彩滑雪服的“雪友”们有的像离弦之箭急速下滑,有的自如转弯、滑出优美的S形轨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马鬃山滑雪场,正在上演冬日里的“速度与激情”。在冰雪热潮带动下,滑雪成为这座中国北方城市许多人冬季的“标配”运动,其中不少滑雪爱好者将国产品牌作为滑雪服、滑雪板等装备首选。
34岁的宝晓龙从2021年冬季开始滑雪,所用装备大多是国产的。“价格亲民,舒适度好,设计也很时尚。”宝晓龙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更多国产装备兴起,他身边爱滑雪的亲友们也越来越青睐国货。
在呼和浩特市多家雪具店内,GOSKI等国产滑雪服成为近期热卖的“爆款”,NANDN南恩等国产滑雪板吸引不少初学者选购。
“以前主要销售欧美品牌,近两年受冬奥冰雪热的影响,我们开始代理更多国产装备,顾客们特别是入门级爱好者的反馈都不错。”一家雪具店经营者邱磊说。
这只是中国国产冰雪装备崭露头角的一个缩影。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出台产业政策、增加科研投入,打出加快发展冰雪装备产业的“组合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着力构建具备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冰雪装备产业体系,已取得一定成效。
在内蒙古,冰雪装备制造产业的空白正在填补。“呼伦贝尔市将加快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引进先进冰雪装备和除雪机械制造企业,壮大冰雪产业集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冰雪产业研究院负责人宣明梅说。
对于科研投入,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张贤表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设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加大对造雪机、滑雪板、冰刀等装备的研发投入,有效提升冰雪运动装备自主研发和供给能力。他介绍,在北京冬奥会上,212项技术落地应用,国产大型冰雪机械陆续亮相。
吉林大学“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已推出智能全季室内滑雪场样机、冰雪运动柔性可穿戴设备、数智雪场无人空地协同装备等科技创新成果。
以冰雪产业起家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借助冰雪运动的火热,在冰刀研发能力和销售额上都有提升。“公司已有8项冰雪体育运动产品专利技术,还有机器人智能化冰刀生产线。”该公司技术质量部负责人李明阳说。
冰雪热也让“非遗”项目——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焕发新生机。在新疆阿勒泰市,毛皮滑雪板曾是当地人冬季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如今在“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当地人手工制作的毛皮滑雪板受到滑雪爱好者喜爱。
中国还积极为国内外冰雪装备企业展示、交流、合作搭建平台。2023国际冬季(北京)博览会吸引奥地利、意大利、加拿大、新西兰、法国、日本、斯洛文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家品牌商参展。
人才培养赋能产业
冬季的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尽管气温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每当下课铃声响起,伊敏河镇第二学校的学生们还是飞奔向操场。操场已被浇成冰场,有的学生拉着爬犁、雪圈在冰场上嬉戏,有的换上冰鞋转圈滑冰,还有的打起了“出溜滑”。
“冬天的操场变成了学生们的冰雪乐园。”伊敏河镇第二学校体育老师赵晓东说,孩子们在嬉戏玩闹中逐渐培养起对冰雪运动的兴趣,其中有些孩子会加入学校速滑队,接受专业训练。1991年,伊敏河镇第二学校成立滑冰队,30多年来,400多名学生接受专业速滑训练,其中有的还进入国家队、自治区队。冰雪人才的种子就这样在中国基层学校发芽、成长。
中国各地正在建设一批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夯实冬季运动人才基础。教育部提出,到2025年计划遴选出5000所特色学校,开展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项目、传统民俗冰雪项目及其他群众喜闻乐见的冰雪项目,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冰雪运动教学、训练、竞赛和条件保障体系。
曾几何时,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部分区域,但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地域冰雪”正成为“全国冰雪”,巨大的群众参与规模创造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呼唤更多冰雪运动技能人才的到来。
乘着北京冬奥会和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简称“十四冬”)的东风,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体育学院在2021年增设冰雪运动专业,旨在培养能系统掌握冰雪运动技术教学训练、运动防护、竞赛组织、科学管理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冰雪运动人才。这也是内蒙古唯一开设“冰雪运动”专业的高校。
呼伦贝尔学院体育学院(冰雪运动学院)副书记凌占一说,学院借助“十四冬”的4个冰上场馆进行专业教学,目前已开设短道速滑、冰壶、冰球、高山滑雪等专业课,还设有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冰雪运动概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等理论课程,学生们毕业后可从事冰雪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工作。
作为冰雪资源大省、冰雪运动强省,黑龙江省不断加强冰雪体育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批准成立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建立冬季奥林匹克学院,并支持哈尔滨体育学院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持续加强体育学博士点建设,培养高端冰雪体育人才。
黑龙江省每年输送各类冰雪体育人才2000余人,从大型赛事裁判员到俱乐部教练,黑龙江输出的冰雪竞技体育人才、群众体育人才、管理人才,特别是以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遍布全国。
随着冰雪经济业态日渐丰富,对人才的需求早已不局限在运动领域。为适应冰雪产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一些高校探索复合型冰雪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开设冰雪产业与冬奥项目管理方向;首都体育学院在休闲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中设立冰雪运动方向,讲授研究咨询、策划营销、赛事组织和场馆运营相关知识技能;北京、河北等地的多所职业学院与冰场雪场合作,培养制冰、电气、焊接等冰雪机械设备类人才……